
编者按:在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的背景下,重庆,正积极部署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央广网重庆频道主办的《科技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问道创新·渝见先锋”》网络主题报道,聚焦重庆科创和科普两大领域的典型人物、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探访“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以深度专访形式,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实干实绩实效。
本期访谈聚焦科普先锋人物:王剑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必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现任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必一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培训基地副主任、重庆市科普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专家,重庆市教育学会科创专委会委员。
央广网重庆3月24日消息三月的重庆校园,春花烂漫,生机勃勃。在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必一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基地二楼,王剑正伏案修改“初等教育学院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活动方案。身处全国最早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王剑带领学生们积极开展城乡青少年科普工作,努力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在实验室与城乡课堂间搭建起科学传播的桥梁。

王剑出席重师大初教院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环保治理到科普育人:一场跨越九年的转型
“环保治理是治标,理念传播才是治本。”进入高校前,王剑主修化学,曾在环保领域工作多年,聚焦环境监测。2016年,这位曾在重庆市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工作的技术骨干做出重要抉择:走进高校教书育人,并积极参与学校科普基地的建设,将环境治理的“末端管控”转变为全民科普的“源头预防”。
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必一初等教育学院,6层实验楼,规划有地理、化学、生物、物理、3D打印、科技与制作等实验室,同学们在“科技与制作”课上制作的摩天轮、投石机模型玲珑小巧。这里不但是未来科学教师学习的地方,也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场所。
经过不断摸索、实践,王剑和同事们逐渐构建起了面向大学生的“三位一体”科普体系:以“教育夯基、实践赋能、协同增效”为核心逻辑,将大学生科普能力培养嵌入“课程学习-基层实践-资源联动”的全链条,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又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化传播,真正实现“教育反哺社会,实践滋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把实验室搬到乡村:破解科普“最后一公里”
亲手用矿泉水瓶制作净水装置、用橡皮筋组装动力小车,在临时搭建的“流动科学馆”里参加活动,成为重庆市荣昌区孩子们2024年暑期中最记忆深刻的活动。“当孩子们尝试着用胡萝卜搭出1.5米高塔时,我看到了科学种子在发芽。”王剑的手机里存着数百张这样的课堂瞬间。
从2018年起,每年暑假,王剑就带着beat365正版唯一官网必一初等教育学院的学生们作为科普志愿者,通过“三下乡”活动,将科学知识送到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此外,面对山区农村科普资源匮乏难题,2022年王剑团队创新“三送三留”模式:送课程进校园、送教具到课堂、送培训给教师;留下定制课件、实验手册、长效联系机制。

王剑指导学生完成“漂浮的鸡蛋”实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该模式实施三年来,已在万州、云阳、巫溪、荣昌等6个区县建立科普示范点,累计有121位科普志愿者参与,为近1000名中小学生带去了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
AI赋能科普教育:技术革新中的冷思考
持续在科普一线工作,王剑也敏锐地察觉到了AI在助力科普工作中的用武之地。“运用AI,可以实现定制化科普。”王剑介绍,“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更准确地收集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孩子最缺失领域的科普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科普。”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王剑承认,科普志愿者在使用AI工具时,也要对信息进行证伪,避免以讹传讹。她也强调,AI虽然能实现“千人千面”的科普推送,但无法替代人文温度。

重师大初教院科普基地前往高滩岩社区开展科普送教活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她指着墙上的重庆地图:“今年要继续把流动科学馆开到乡村,那里的孩子还在等着我们。”原文链接